港口老照片系列-地景
背景:石梯坪
記錄:爾嬈.在德菲兒
田野細述:
過去港口人在民國初年向石梯坪擴張,抗戰時期在石梯坪居住者已達四十戶,後因盟軍空襲轟炸石梯坪,部份住屋被毀,部落人又紛紛遷回港口部落居住,幾年後又向石梯坪發展。
媽媽述說四十八年間的生活,從他臉頰上我看到歷史的證明和隱藏在媽媽背後的淚水,文化的背景,環境差距,生活的態度。
媽媽說天色還未黎明時他們便像是急忙在草原上奔馳的野馬,三點就必須起床摸黑去餵牛到石梯坪,港口通往石梯坪之間的通道必須沿海岸線走,路基以大石頭為低,又沒有鞋子穿,天氣寒冷時身上只穿圍裙在利用兩塊布绑住腳以便工作時防止皮膚受傷,沒有內褲可穿,阿美族稱[板碎]。雨衣、席草經採集晒乾編製成的雨衣可疫防寒冷在工作時。[故襪]是一種樹皮做成的帽子現在幾乎已經看不見,夏天戴起來非常的熱,冬天戴很保暖。
石梯坪主要是港口部落耕種農作物之地,如稻米、小米、地瓜、竽頭、蒜頭等等。地瓜配白飯和地瓜葉是主要平日主食,媽媽說都已經是吃地瓜還得吃地瓜葉,地瓜還不能剝皮不然會被老人家罵,原因是因為皮多少可以填飽肚子這樣才不會浪費。
石梯坪的地理環境多元以及自然資源豐富,港口阿美族舉行海岸漁捞時就在這些珊瑚礁附近,每逢像是慶典活動以及結婚喪禮等生命結束以後,男性會以年齡階級各組為單位,前往海岸進行捕魚,並將所得的魚獲煮熟後分配給各自所屬的成員分享共食,好讓成員在捕魚之後可以回到原來生活狀態,這也就是(巴克浪)的意義。
